产品分类
![]() |
开放让中国客车更具竞争优势 来源: 发布日期:2013-12-30 08:51:46 点击次数:3487 标签:
中国客车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什么?如果说自由竞争必不可少,那么对外开放同样不可缺少。 (一)中国客车的进口替代 前文说过,中国客车的基础非常薄弱,且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底盘生产权。因此,当中国改革开放后,道路条件得到提升,百姓的流动性增强后,大量的国外高端客车便涌入中国。 在上世纪90年代,凯斯鲍尔、沃尔沃、奔驰、尼奥普兰、福莱西宝、瑞典富豪、美国通用克拉斯、依维柯等等国外客车成为了国内高速公路上最早的王者。
激烈的竞争提升了中国客车企业的制造水平,中国客车很快完成了进口替代这个过程。在1996年后,国外品牌的占有率达到了顶点,之后便直续下降。2004年后,30座以上的大型客车年在中国的进口量再未超过100辆,进口大客车的市场地位越来越低。 在加入WTO前,中国汽车产业让人担心,中国客车行业也不例外。 尽管经过外资技术引进后,国内客车产品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,但由于中国大中型客车的技术,多是在货车底盘基础上改装发展而来,因此,在首次故障里程、大修里程等关键指标上仍与国际水平存在着差距。另外,在当时,缺少客车专用底盘,特别是缺少适应高速公路的高档客车底盘。而且,在技术细节上也落于国外技术。诸如,ABS制动系统、空气悬挂等重要零部件基本也没有;电器、仪表、雨刷器、门泵等质量问题也突出。 另外,入世大大提升了国内客车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,整车、零部件企业都通过各种合作办法,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, 中国客车迅速向世界客车制造水平看齐,但却比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低廉的价格。由于客车属于技术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产业,因此我国客车行业因为劳动力的优势而更有竞争优势。中国客车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,在产品质量、技术创新、品牌影响、市场规模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突破。中国客车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。从2002年开始,中国客车开始小批量出口,2005年后便进入一个高峰期。 |